9月14日,第十三届中国知识产权年会同期活动——首届地理标志国际传播短视频校际联赛颁奖典礼暨语言服务人才培养论坛在京成功举办。我校国家语言服务出口基地首席专家王立非教授应邀出席并发表题为“地标语言服务是新质生产力”的主旨演讲。
来自全国各地的业界精英、学术权威共襄盛举,围绕“强化地理标志国际传播,促进外语学科创新发展”这一核心议题展开了深入交流,分享了各自领域的最新成果和见解,共同探讨集地理标志保护与运用、中国文化国际传播及语言服务人才培养为一体的教育创新路径,深入探讨地理标志国际传播的新路径与外语人才的新使命。
王立非教授发表题为“地标语言服务是新质生产力”的主旨演讲 / 主办方供图
论坛上,王立非教授首创性地提出“地标语言服务是新质生产力”的重要观点,围绕地标语言服务的战略意义、市场需求、能力提升及人才培养四大核心问题,进行了详细阐释。他强调,地标语言服务作为新质生产力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促进了地理标志产品的国际传播,还推动了语言服务产业在数字化时代的全新发展。
王立非教授分享智能语言服务人力资源市场规模最新数据 / 主办方供图
根据《知识产权强国建设纲要(2021—2035年)》和国家知识产权局、市场监管总局发布的《关于进一步加强地理标志保护的指导意见》,地标产品的保护与推广在国家政策层面得到了明确支持。据他透露,根据北京语言大学国际语言服务研究院即将发布的《中国语言服务市场发展报告》(2024)统计,截至2023年底,我国的机器翻译与智能语言服务市场总产值达616.96亿元,全国从事机器翻译与智能语言服务的从业者达28.87万人。该数据充分表明,我国智能语言服务人力资源市场规模庞大,智能语言服务已成为新质生产力的重要组成部分,而地理标志语言服务作为其重要分支,发展潜力可观。
地标语言服务市场需求旺盛。在当前全球化加速的大背景下,国际市场对地理标志产品的语言服务需求愈加多样化和专业化。当前市场需求主要集中在多语种产品资料翻译、国际化网站运营、产品海外市场调研、文案创意、中外地标资源库、以及跨境直播服务等方面。王立非教授指出,随着跨境电商和数字营销手段日益普及,地理标志的国际传播模式正在发生深刻变革,地标产品正在借助语言服务拓展更为广泛的国际市场。地标语言服务在保护地理标志产品免受假冒伪劣侵害的同时,通过精准的语言服务和文化传播,使其成为彰显产品品质与文化价值的直接符号,帮助更多中国品牌在国际舞台上脱颖而出。
王立非教授提出地标语言服务“三种能力” / 主办方供图
在提升地标语言服务能力方面,王立非教授提出,必须强化传播、出口和智能化服务三大能力。他强调,地理标志产品的国际化进程不仅需要依赖语言的精准表达,符合当地法律法规,还应借助人工智能和大数据技术,以提升服务效率和准确度,确保产品能够在全球市场中实现高效传播和推广。通过构建标准化、智能化的地标语言服务体系,推动整个产业链条的优化和升级,地理标志产品的全球传播才能真正落到实处,产生长远效益。
王立非教授呼吁培养地标语言服务“四会人才”/主办方供图
关于地标语言服务人才的培养,王教授指出,未来的地标传播离不开具备“四会”能力的人才,即“通语言、懂地标、会电商、能服务”。他建议,相关高校和培训机构应以课程与教材建设、实训平台建设和教师队伍建设为三大抓手,在课程设置上涵盖“语言服务、知识产权、电商直播”三大模块,着力培养能够服务国家战略,胜任国际地标传播需求的复合型人才。这些人才不仅要掌握语言服务的基本技能,还要具备跨文化交流能力、地标产品知识以及电商运营的实务经验,以确保地标产品在不同文化背景下实现成功推广和品牌塑造。
地理标志不仅是一种知识产权,更是承载着地方历史与文化沉淀的“金名片”。此次论坛上,王立非教授的主旨演讲为与会专家学者提供了全新的视角。他总结道:地理标志语言服务不仅是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新质生产力,更是擦亮中国地理标志“金名片”、推动中华文化在全球传播的有力工具。通过系统的能力建设和人才培养,地理标志产品将进一步彰显其品牌价值和文化效益,助力中国品牌在国际舞台上大放异彩。
供稿:颜文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