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服务领域的重要智库报告《中国语言服务发展报告》(2025)近日已编制完成,即将由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出版。中国国际图书贸易集团有限公司、北京语言大学、中西创新学院、新译信息科技有限公司、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北京科技大学、天津外国语大学、首都师范大学等多家单位参与编写。报告分总报告、行业篇、专题篇、区域篇、国际借鉴篇五个部分,共包含17份报告,系统梳理了2024-2025 年中国语言服务产业的发展全貌,涵盖整体产业格局、细分领域、技术应用、区域特征及国际比较等方面,揭示行业发展现状与趋势。
主编王立非教授介绍,2024 年我国语言服务产业总产值超 2480 亿元,企业数量突破 125 万家,从业人员达 207 万,呈现 "核心聚集、梯度扩散" 的区域特征,北京、上海等省市为核心集聚区。产业结构中,纯语言服务企业贡献超半数产值,核心业务集中在翻译服务与语言教培,新兴业务占比仍较低。
细分领域方面,医疗语言服务、老年语言服务、应急语言服务、涉外法律语言服务等垂直领域发展态势各异。2024 年老年语言服务总产值 1634.65 亿元,企业 42.9 万家;应急语言服务总产值 1175.44 亿元,企业 19.9 万家,华东、华北地区为主要集聚区;医疗与法律语言服务则面临人才供给失衡与标准化不足等问题。
技术创新方面,人工智能成为语言服务行业转型核心驱动力。生成式人工智能推动人机协同翻译模型构建,大语言模型在应急场景中实现突破,如2025 年缅甸地震救援中,中缅英应急语言服务智能平台 7 小时内上线。同时,应该看到,技术 "幻觉" 与文化适应性仍是语言服务面临的主要挑战。
区域发展方面,语言服务呈现差异化特征。海南自贸港、云南陆海新通道等区域的语言服务产业对经济高质量发展形成显著正向影响,西部陆海新通道语言服务产业推动区域新质生产力提升,核心枢纽区效应突出。
国际市场方面,全球语言服务行业呈现技术分层与并购整合趋势,俄罗斯等市场的"向东转向" 为我国语言服务出口提供机遇。国家语言服务出口基地建设成效显著,但国际竞争力仍需提升。
我国语言服务行业面临市场分散、技术应用局限、区域失衡等挑战,报告建议将语言服务增列为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强技术创新与人才培养,完善行业标准,推动产业高质量发展。
(北京语言大学国家语言服务出口基地彭哲供稿)